12月5日上午,应文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福祥教授围绕“也谈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为汉语言文字学2018、2019、2020级研究生和教师开展线上云讲座。讲座在博文楼博东110多功能教室举行,二十多名研究生和吴福祥教授进行了现场连线,三百多名学生在线上聆听了这场知识盛宴。讲座由陈练军教授主持。

首先吴福祥教授从有关于语法化的相关研究讲起,讲解了近四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讨论语法化的相关问题,总结出其中的长处与不足,如“对于语法化缺乏明确的界定,语法化的动因和特点未能辨析清楚,动因和条件也未能理清”。在普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中,伊丽莎白·特劳戈特和贝恩德·海恩等人提出了关于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的不同观点。吴福祥教授讲解了关于语法化的动因,有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接触。讲座在前人的基础上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主要观点是:语言演变的机制和动因一定跟语言使用和信息交流中言谈双方的策略互动和认知操作有关;语法化的发生具有四个动因,即效率性动因、创新性动因、互动性动因和接触性动因;语法化的基本机制有五个,即隐喻、转喻、重新分析、类推(扩展)和语法复制。
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线下线上同学们积极提问,2018级研究生公丕盈同学提出“有关语法化的机制在语音发展、词义演变等方面都有应用,请问它有何特殊之处作为语法化的机制?”吴教授耐心解答,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系统的指导,指出“语法化是语言变化的一个子集,其中有些机制是人类活动的普遍机制,不是语法化独有的,但在语法化中表现的形式和作用方式会有不同。”吴教授的精彩讲座级耐心的解答,不仅让师生对语法化产生了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加深对语法化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