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诗教传统,促进诗歌教育的发展,5月14日上午,文学院于博东110教室举办诗歌教育论坛活动,台湾著名诗人萧萧、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诗刊》杂志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孤城、著名诗人安琪、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校长陈国兵、厦门大同中学诗歌报主编陈丰辉等专家学者共同出席,文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本次活动,论坛由文学院院长黄金明主持。


黄金明以诗歌朗诵会活动引出论坛主题,强调诗歌对于生活以及诗歌教育对诗歌发展的重要性,并就现代诗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请专家们围绕“诗必有教”进行交流指导。

陈国兵对芗城实验小学目前诗歌的教育进行总结。一是对低、中、高年级有着不同的教育要求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培养;二是进行社团性文学与诗歌课程活动普及诗歌教育;三是开发文学社专栏并通过颁布奖项来激励孩子写作。

陈丰辉介绍“诗之校”——厦门大同中学在诗歌教育方面的探索,分别从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悲悯情怀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强调了诗教的着力点就是要发展诗歌的本真、灵动、善美,以唤醒学生的诗意灵魂,进而增强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创造一个“人人写诗,处处有诗”的境界。

萧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出解答。首先,学校需要为诗教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应注重诗歌的写作与解读的同等重要性;再次,大学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并结合社会的力量普及诗歌教育;最后强调诗歌的跨界发展,诗处于一切文学的核心,诗歌的发展将会影响散文、新诗的写作,同时也能带动绘画、戏剧等艺术的发展。

黄景忠就韩山师范学院学校诗教传统的开创表明他的观点。他认为诗歌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比起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更具有精神的超越性,富于情感富于想象力的诗意可以帮助我们脱离日常的功利化生活,让有限的人生融入无限的世界之中。
黄金明也围绕文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回答。第一,面对学科建设,关注学生基本能力,以写促读并在经典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第二,进行课程改革,将教育的考试功能转化为文学功能,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化与套路化问题。第三,成立多个艺文结合的专业社团,在其中配备专业老师,将文学文化融入社会。第四,把阅读、写作、表达、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结合社会信息,以主题化形式推进创意写作的发展。


最后安琪与孤城为本次论坛会做出总结。安琪表示要重视对年轻人的教育,启迪学子发挥写作的工匠精神,打开知觉器官,以作出更优质的诗作。孤城以诗教的共通为出发点,强调诗学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及文化的重要性,他表示教育界将持续探索,共同为推动诗学诗教的融合发展而不断努力。

本次诗歌教育论坛会为教育界专家及学者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机会,坚定了诗歌教育发展前进的道路与方向,同时为繁荣诗歌写作,加强社会诗风建设作出贡献。

(图:孔柯阳艳、潘慧珊 文:孔柯阳艳、潘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