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文化活动
·学术交流
·学院新闻
·文院风采


学院新闻
弦歌如风,琴动秋声——记《诗经》弦歌创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线上课程
作者:;日期:2023-09-17

立秋、处暑过后,《诗经》弦歌创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开启新的线上课程。经一个月来对已学知识的温故知新,学员们踏上学习新知的旅程。线上课程的授课老师有谢东笑老师、张艳辉老师、李凤云老师、王建欣老师、陈雯老师。

谢东笑老师在《<诗经>弦歌的编创分析与指导》课程中,主要分享自己创作《诗经》弦歌的思路,分享《蒹葭》《但愿人长久》等琴曲,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创作乐曲与心得进行展示,在班级里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有益于唤起编配乐曲的灵感火花。谢老师主要运用依字循声的方法,先确定弦歌的主旋律,或从头开始编配乐曲,两种方式都是编配乐曲时的可行思路。在课堂上,朱诗旖同学分享她编创的琴歌《月出》,刘碧红同学分享《关雎》,马晓光同学分享《山有枢》,此外,还有其他同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在集体研讨中,学员们对编创弦歌有新的理解,如可融入地方语言色彩,合理编配古琴的三种音色,用柔和乐声作节奏上的改变,用好左手走手之韵以成虚实相融之乐音。

张艳辉老师在《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中,介绍写作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体例,对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做好的每一项工作都进行详细的阐释。如在论文写作方面,首先题目应明确主要思想与观点;其次,摘要应是论文主体内容的概述,相当于一篇浓缩的小论文;第三,论文引言部分应当有“述”和“论”,也可以加上自己论文的创新点。此外,张老师也介绍论述类、批评类、考释类、札记类四种论文写作范式,适当举例说明,如札记类的论文,可以参考顾炎武的《日知录》的写法。这给同学们写作《诗经》弦歌主题的论文提供有益的参考。张老师的授课使同学们领会了论文写作的论证方法、论述层次和语言规范。

《<诗经>弦歌的打谱与演奏》是李凤云老师主讲的课程。在课程中,李老师首先提及,打谱就是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想古人之所想的过程。即对琴学文献按谱循声,把静态的琴谱动态化,对琴曲进行解读。后续,李老师以《<东皋琴谱>研究打谱集》和《琴学法谱》的打谱为例,提醒同学们应关注词义、考证调式、确定节奏、考察琴谱指法,并带同学们一起考究《颐真》琴曲的谱面,使同学们对打谱有直观的认识。李老师建议同学们向古琴界前辈如张子谦先生、吴景略先生、管平湖先生学习打谱,同时自己也要进行打谱实践。李老师也引用《神奇秘谱》中的论述,使同学们对打谱、鼓琴有进一步的认识。

王建欣老师为同学们讲授《弦歌史专题》。王老师从文字学的角度学习中国文化,这为同学们提供进入弦歌史学习的新思路。王老师举了多部古代论著中的记载,如以《尚书》中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中的“九成”为例,指出其词义应是九种变奏,启发同学们思考与弦歌史相关的记载中词句的词性。王老师为同学们带来富有趣味的弦歌文化史的分享,让弦歌发展史变得生动而形象。

陈雯老师主讲《<溪山琴况>演奏美学》课程,陈老师带同学们领略《溪山琴况》之美,即琴之意态与琴之情趣。在课堂上,陈老师举了书中的例子,如二十四况之一的“淡”,古字是“澹”,舍去艳,即是淡,可以组词为疏淡,呈现一种空间感;“恬”则比“淡”更淡,更舒服、持久;“逸”是超逸之品,成超逸之音,如庄子的那一份逍遥。陈老师以自己的演奏实践经验带大家品读《溪山琴况》,使同学们更好地进入《溪山琴况》的文本世界,从中体悟音乐和道自然亲近。

弦歌如风,琴动秋声,今年的秋声因师生的共同研讨与互相关怀而温暖。在学业中获成长,在成长中有所创制,每个同学都在认真努力地行进在《诗经》弦歌项目的琴学之旅中。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