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曹建国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做了“三种题为‘蟋蟀’的诗文本比较:兼论早期文化的确定性与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院博士生导师陈良武教授主持,古代文学专业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曹建国教授介绍了讲座的命题背景,认为学术界近来对中国早期的诗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话题,尤其是西方汉学界关于早期中国诗歌及文本的研究值得关注,提出了诸如“族本”“平行文本”“素材库”等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曹教授结合出土文献,就《蟋蟀》的不同文本,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曹教授首先对清华简《蟋蟀》文本进行训释,紧接着介绍了学界关于清华简《蟋蟀》与今本《诗·唐风·蟋蟀》之关系的不同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柯马丁等提出的“合成文本”“素材库”等观点,曹教授从“《毛诗·蟋蟀》诗是合成文本吗”谈起,力证早期中国的诗本不是随意拼合的文本,也并不完全符合所谓“口传诗学”的创作特征,《蟋蟀》尤其如此。讲座尾声,曹教授还就早期诗歌的文本稳定性问题发表意见。

讲座结束后,曹教授与在场师生亲切互动,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此次讲座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收效良好。
主讲人简介
曹建国,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武汉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古代文学分会常务理事,屈原研究院学术委员,《古典学研究》编委,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及出土文献研究。在《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天地之心:诗纬研究》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出土文献与早期《诗》本早期书写及其经典化研究”等多项,相关成果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