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大勇老师受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近百年词史研究的理论与进路”专题讲座。讲座由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位点负责人陈良武教授主持,刘荣平教授担任点评嘉宾,郭秋显教授、宋巧燕教授及近30名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马大勇首先对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进行回望和阐释。针对20世纪诗词应否被写入现代文学史的问题,马大勇认为:一方面,那种认定“凡新必革命、先进,必符合潮流,凡旧必反革命、落伍,必逆流而动”的“文化极端主义”的粗暴态度曾经拥有那样巨大的能量,至今也还在沿着既定轨道惯性滑行。这直接导致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令学界被迫在此耗费大量精力做廓清前提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廓清的工作并非无谓。随着争论的深入,这一研究方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切目光。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中,20世纪旧体诗词将持续升温,从而成为我们日形贫乏的古典诗歌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晋发力点。

接着马大勇对于诗词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需要站在三千年诗歌史的高度来看待刚刚过去的这一个百年,诸多关键性的险隘才有可能找寻到突破的契机;第二,不薄新诗爱旧诗;第三,不虚美,不隐恶。
最后,马大勇从行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关于二十世纪词史的若干问题、古典词史的“花间晚照”:清民之际(1900—1920)词坛研究、“亦狂亦侠亦温文”:南社词研究、以学人为主干的民国中后期词坛(1920—1949)、词史的“毛泽东时代”(1949—1976)、 “新时期”词坛(1976—2000)、“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论网络词坛、港澳台海外词坛、“天将间气付闺房”:近百年女性词坛九个方面对近百年词史进行分析和阐释。

在讲座尾声,刘荣平作了总结发言。刘荣平指出,马大勇教授的讲座见解独到、深入浅出,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无论是研究的论题选择还是论题范围的确定,都可以给同学们带来诸多学术思考和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