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文化活动
·学术交流
·学院新闻
·文院风采


文院风采
【校友故事】林信炜:情知所起
作者:林信炜;日期:2021-04-06

林信炜,2010级对外汉语2。在校期间曾任芝山剧社副社长,《龙江青年》新闻部副部长。曾获全国第二届校园戏剧剧本征稿比赛创作奖,校两赛戏剧表演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剧评一等奖、影视配音一等奖、校友访谈一等奖、十佳选手等荣誉。现任桂林旅游学院休闲与健康学院团委书记,挂任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胡家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个人特长:写作、表演。


   

十年前,我随着邱煜焜老师的脚步,从《戏剧鉴赏》和《经典诵读》的课堂上走进了文学的世界,由此与文学艺术结下情缘。十年间,我辗转从漳州到南宁再到桂林,从一个大学生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每每当我触碰到文学的气息,追踪到语言的倩影,我都对那堂课充满感激。我与专业的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

一、我在戏里

我在戏里,我就不仅仅是我自己,文学院的舞台曾令我是《大江东去》中潇洒豪迈的苏轼、是《雷雨》郁郁寡欢的周萍、是《月满西楼》中的落寞将士、是《祝福》中与祥林嫂同为下层劳动者的鲁家奴仆……在舞台上演绎的那一刻,我是融入其中的,那些诗化的语言是我的台词,也是我感受他们人生的渠道。这与我平日里看文学作品的体验有所不同,所以说大家都管知识分子叫“读书人”,而不是“看书人”,我想这“读”一定是比“看”层次来得更深一些,而“读”就是“演”的一个主要环节。

习惯了用演绎的方式去领会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便不满足于目光所及的阅读了,这个习惯放飞了我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悟力。在表演完大型话剧《雷雨》之后,我写了一篇剧评,从周萍的视角去看《雷雨》,用庄生梦蝶来比喻自己和周萍的关系。那段时间的所思所想,我自以为达到了心灵与文学作品的对话,这是令人愉悦的学习体验。

二、我在戏外

《戏剧鉴赏》课不仅仅有表演的环节,还让部分同学们担任编剧和观众的身份,这就引导了我走出了戏外,从另外一个视角去靠近戏剧文学。首先是编剧,邱煜焜老师在当年组织几名同学复兴课本剧,那段时间我们的创作灵感集中爆发,在校时,我们就完成了“唐宋八大家”(这里的唐宋八大家并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唐宋八大家,而是我们选择了这两个朝代的八位文人作为主角,我们师生雅称其为“唐宋八大家”)的创作,我编写了《大江东去》和《月满西楼》两部课本剧,把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生搬上了舞台。因我自己做了编剧又当了演员,可以十分明显地感觉到这两种靠近文学的方式带给我们的不同。做编剧时,我需要查阅与主人公所有相关的材料,找到他们那些千古流芳的经典诗作是出自哪个人生阶段,找到他们生命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人生,找到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人际关系……把这些主线、副线都安排清楚了,才能动笔设计剧作。课本剧有个关键点在于,我们需要把戏剧带到中学校园去,让中学生们看完表演之后,能够体会文学的意境与思想。就这个关键点,当年丰富了许多立志为师的同学们的教育观。

在戏外,我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观众。我们需要在每次表演结束之后写剧评,我记得我有个好朋友,她不喜欢表演,就单单喜欢写剧评,每次我们有演出,她就是头排观众,而且对我们的剧作、表演和文学作品的探析十分深刻。我想我们一生中或许最常扮演的一个角色就是观众,我自己也写过几篇剧评,写剧评时我们是冷静的,我们的逻辑缜密,带着我们对文学的期许去谈论,这亦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三、我在路上

我们之所以把学校称之为“母校”,我想是因为学校在培育我们的过程中把她的优良基因遗传给了我们,就像文学院给我的这种阅读体验、创作体验和批评体验,都成为了我近十年来在追求更快乐的生活的秘密武器。

在南宁攻读硕士时,我的学位论文选题也是戏曲,那段时间我跟着戏班子的老师们一起欣赏文学艺术,从大剧院到小剧场,从普通观众到研究者,我发现自己与戏的缘分是这样的深刻。到桂林工作没多久,我就受党组织的选派,到贫困村挂职搞扶贫。有一天,我在县城的文化长廊上坐着,隔着江,对岸也是一条一样的长廊,但在对岸的长廊中,有几处做成了小小的舞台,上面有一些戏曲爱好者在表演桂林彩调剧,我静静地坐着听了很久,那样的夏夜,江面上倒映着月光星辰,文学艺术的声音在江水两岸游戏,一阵又一阵地闯入我的耳朵里,令人欢愉。

 

 


     扶贫很艰苦,三年来,邱煜焜老师也给我打了不少电话鼓励我,他说在黄土上用心地耕耘,你会发现现实生活是通往文学世界的另一条路径,好好品味生活,无论你是否还坚持创作,你从文学的世界里走到现实的生活中,你会活出一个完整又诗意的人生。邱老师的话,陪伴我走过了无数个难熬的夜晚,而后,我发现,文学啊!你这老朋友!原来从2010年9月我跨进漳州师范学院的那天起,你就一直陪伴着我,也终于明白了,我是什么时候爱上了你。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