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文化活动
·学术交流
·学院新闻
·文院风采


文院风采
【校友故事】周晓洋:我和文学院和文学
作者:;日期:2021-04-21

周晓洋,2012级师本4班,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班。在校期间曾任班长、副班长、就业创业中心副主任。曾获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干、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现供职于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个人特长:闽南语诗词吟诵、写作。

日照圆山,影之所至。饮不尽清泉,看不厌水仙。

己亥年初秋,闽南师范大学迎来2019级新生开学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轮毂声、谈话声、嬉笑声不绝于耳。在嘈杂的环境中,几声关于圆山校区的谈论显得格外不同。“你们知道吗?圆山校区是闽师大的新校区,现在瑞京公寓旁边修的大桥就是直通圆山校区的。”声音来自一位留着平头,身材有些微胖的男生。这位男生侃侃而谈的样子让他区别于其他新同学。当有人上前问他达理学生公寓怎么走的时候,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操着一口厦门普通话说着:“我四(是)新伸(生),我也不知道怎么走。”

或许,这位男生还不知道的是:一位在闽南师范大学学习生活了七年的,收获了成长、爱情、事业的,热爱着母校的,深爱着那里一切的厦门少年,在2019年荷月的文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曾经说过:“大桥飞跃两地,闽师一校两区的大格局即将成型……”

回溯七年时光,虽然我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却不知从何说起。如果一定要说,我认为十二个字也许可以概括:因“师”而醒、因“师”而兴、因“师”而行。

一、因“师”而醒

本来,我应该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2012年的夏天,我在福建省志愿填报系统上早早地选择了历史专业(提前批)。历史是我高中阶段最热爱的学科,喜欢什么学科就报什么专业,这是当时大多数考生的想法。直到提前批报考截止的当天,我都不曾改变自己的决定。那天下午,与几位同学返校,一同向语文老师分享填报志愿的情况。当我说出填报历史专业时,语文老师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后对着我说:“晓洋,我觉得文学更适合你。”在同学们的高声谈论中,这句话犹如银针落地,窗外的蝉鸣似乎在诉说着我心中的聒噪。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那句话始终萦绕心头。我第一次开始思考专业报考的问题,心中的决定开始动摇。动摇的人很难做出决定,然后公交车却目的明确,这是一趟开往家的公交车,窗外景光飞逝,终点站即将到达。在提前批报考截止前的10分钟,我走下公交车,一通电话拨给语文老师,“老师,能帮我删掉志愿吗?”我的声音急促而又坚定……

随后的故事便不再展开,我的这位语文老师姓林,漳州人。

二、因“文”而兴

本来,我应该是一名副班长。依然记得大一竞选班委的情景。在班会上侃侃而谈、无所畏惧的我,居然在无领导小组谈话的环节说出那样的话。当林枫老师严肃地问到:“你认为担任班委是责任重要还是兴趣重要?”其他同学不约而同回答了责任重要,而我却说了:“兴趣重要。”在林枫老师的追问下,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兴趣可以让我进一步投入班委工作,担任班委一段时间后,自然就有责任。”最后,我没有竞选上副班长,反而当上了班长,而且一做就是4年。

我想,这也许就是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文学院的气概。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文学院的气概就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豪迈。

本来,我应该不会尝试教师之路。12级的同学都说我是文学院里的体育生,身上缺少文学气息。不仅如此,我的硬笔字“龙飞凤舞”,我的普话话带有浓厚的闽南元素。就算是选择教师之路,也应该是体育老师。大三那年的教师教学技能实训课,本想着学号靠后的我不会被抽到,没想到在第一轮就被抽到(学号跳抽)。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试讲了高中教材名篇《荷塘月色》。过了6年依然记得,我那“龙飞凤舞”的粉笔字占满了整个黑板,我那歪七扭八的板书几乎让黑板无法承载,我那全程没有提问的上课方式持续了整整20分钟(规定10分钟)。试讲结束后,我抱着羞愧的心情站在讲台上,等待着“最终审判”。然而有着30多年教龄余荣宗老师却说:“晓洋同学的课,是我目前听到最像一堂课的课”,紧接着,余老师又指出了我上课的诸多缺点。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不再胆怯讲台,我开始逐渐克服上台的紧张感,直到最后享受讲台。余老师的话,是我最终获得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底气。

在成为教师的路上,我忘不了许许多多老师的帮助。黄强军老师,他总是你试讲过程中最忠实的听众,在微笑目光的背后,是他对于学生独特的爱;代顺丽老师,她总是你文本解读新思路的触发点,在深层解读、创意解读的背后,是她对教育教学理论孜孜不倦的追求;刘闽彦老师,她总是你课堂教学机智的启蒙者,在轻松化解课堂危机的背后,是她多年教学经验的智慧沉淀。

三、因“文”而行

本来,我应该继续当一名教师。毕业那年,我经历了一段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优秀的人可以迷茫,却不能迷失。那段日子,虽然我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书,但是我依然记得博学、明理、励志、笃行的校训,依然记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那段日子,我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思考一一记录,渴望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思路。然而教学和管理压力的重担让我无法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从那一刻起,我认识到工作的重负不过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我的知识水平不足导致这些问题无法被解决。

于是,在妻子文萃的鼓励下,我一边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一边重拾书本,开始准备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庆幸的是,母校再一次接纳了我们,为我和妻子打开求学的大门。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生阶段,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我把自己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思考与导师代顺丽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她的指导下,原来的堵点、难点变成了启发点、触发点。在大量阅读文章专著的基础上,我早早确定了论文方向,提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我依次发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生态写作课程——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独立性问题——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为例》和《于永正口语交际训练法》等教育教学类论文。

文行远方,致远人生。转眼已经工作1年有余。虽然没有继续选择教师之路,但是在湖里区教育局工作,也算跟自己的专业挂钩了。

7年的闽师时光依然让我回味无穷。我回味的是黄金明老师分享的情诗故事;回味的是赵丽霞老师、谢斌斌老师为我们准备的一颗颗爱心茶叶蛋;回味的是杨娟娟老师带领我们漫步古城、品味古早味莲子圆的行读魅力……

一切好像都变了,但一切都好像又没变。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