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精准把握 2026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方向,提升科研选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2025年10月16日,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合林教授受邀在博东110作题为“国社科项目申报中的选题设计艺术与选题说明的精准表达”专题讲座,为学院202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注入“强心剂”。文学院院长陈练军、科研处社会科学项目管理科科长潘小焮及拟申报202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周军主持。

讲座伊始,陈练军院长致欢迎辞,潘小焮科长说明了学校科研处对于各学院申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随后,杨合林教授紧密结合文学院学科特色与国家社科基金申报规律,围绕选题的“战略性、前沿性、独特性”三大核心维度展开系统解读。他首先强调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意义,指出文科研究需主动对接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目标,“即便在申报书中用一句话点明选题与国家战略的关联,也能让评审专家直观感受到研究的现实价值。”杨教授以近现代文学与国家文化认同案例为例,建议教师们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从国家战略需求中挖掘选题切入点,避免“闭门造车”式选题。针对前沿性把握问题,杨教授纠正了“前沿即热门”的认知误区:“前沿是‘有基础的未解决问题’,而非泛泛的热点领域。”如在现当代文学领域,可关注“地域文学与文化认同的新阐释”、“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传播机制”等未被充分挖掘的议题,通过“小切口深挖掘”在细分领域形成学术优势。关于独特性与必要性,杨教授提出“不可或缺性”标准,要让评审专家觉得‘这个研究非做不可’。他建议教师们从研究视角或方法上突破,如用跨学科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解读传统文学文本,打造选题的“妙味”。同时,他特别警示要规避“重复模仿”,建议教师们通过分析历年国家社科立项数据,避开已“做熟”的研究角度。

答疑交流环节,杨合林教授围绕“选题说明撰写”这一申报关键环节,结合教师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展开针对性指导,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此外,杨教授还结合自身指导经验,提醒教师们重视选题与后续研究的衔接:“好选题不仅是为了中标,更是为了后续论文发表、学术方向深耕。”他建议教师们在选题阶段就考虑研究的可持续性,确保课题能支撑系列成果产出,为学术生涯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