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名师讲堂】刘俊:冷战与“新”“新文学”——一种新的文学视野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6

10月22日上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俊教授,应邀于博东110会议室开展题为“冷战与‘新’‘新文学’——一种新的文学视野”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系列讲座第8讲。本场讲座由文学院胡明贵教授主持,向忆秋教授、吴思捷博士、梁翠琴博士与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参与。

刘俊以冷战为核心切入点,指出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自足内环”的局限,其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的书写鲜少关联1945年至1991年的冷战大背景,而中国当代文学(主要指1949年至今)的发展与冷战高度重合,受其影响深远。刘俊教授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历,为理解这一关联提供了“200%比例”的新视野——如同切换谷歌地图比例尺,则能看到的图景就全然不同了。从这个例子出发,我们能发现传统研究忽视的关键维度,即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大多局限于国内而导致缺乏国际性的冷战意识和冷战视野。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北约)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中国以“非典型形态”参与其中,虽属东方阵营,却保持独立自主。这种特殊性反映在文学中,如抗美援朝、台海对抗等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题材作品,多被转化为“保卫新生政权”的国内叙事,缺乏国际冷战视野。白桦的《边疆的声音》《神秘的旅伴》虽涉及美国特务渗透,却未触及冷战国际背景,成为冷战文学“国内化处理”的典型案例。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阶段划分与“‘新’新文学”特征,刘俊将中国当代文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呈现鲜明差异。第一阶段是1949-1979年,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主导下,文学形成独特的“‘新’新文学”形态——区别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它并非自然演变,而是被建构、规训的产物,以“破旧立新”为核心,打破旧有文学观念与体系,批判胡适等五四代表人物,建立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为创作方法,以“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为人物塑造原则的文学体系,培养工农兵作家,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与意识形态传递,与当时全球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潮流逆向而行。第二阶段是1979-1989年为新时期文学,是“拨乱反正”的调整期,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减弱,1980年代成为文学“黄金时代”,作家开始向西方学习,文学逐步回归人文关怀,“创作自由”“人的价值”成为重要议题,先锋文学、寻根文学兴起,文学重新汇入世界文学潮流。第三阶段:1989-2012年为后冷战文学,经历消费文学、新世纪多样化阶段,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网络文学崛起并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第四阶段是2012年至今,受中美关系变化影响,文学进入“新冷战”背景下的探索期,“文学走出去”与文化渗透成为新议题。

讲座强调,政治格局与国际环境深刻塑造文学走向。毛泽东对“‘新’新文学”的形成起关键作用,他将文学视为“笔杆子”与“枪杆子”并重,通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文艺批判等方式,把控文学方向,推动“‘新’新文学”成为传递无产阶级思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工具。其“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要求,使这一时期文学既区别于西方,也不同于苏联文学。改革开放后,政治对文学的控制松动,文学从“逆行”转向“顺行”,重新对接世界文学,但也面临新挑战,如“新时期”本质是政治概念,难以精准概括文学特性;“文学走出去”遭遇瓶颈,传统作家作品在海外接受度低,而网络文学意外成为文化输出主力。当下中美“新冷战”格局下,世界重新形成阵营分化,文学再次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载体,其发展路径是否会出现反复,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讲座最后,向忆秋做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讲座不仅为文学研究生搭建了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更以前沿视角点亮了经典文本的新解读路径。刘俊教授视角新颖,深挖冷战与文学关联,厘清阶段特征,具重要学术启发。

未来,学院将持续推出高质量学术活动,助力学子在文学研究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以思想的碰撞激发更多学术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