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024年福建省松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闽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论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林培锦和文学院副院长陈练军在论坛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本次论坛按照专业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场,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场,汉语言文字学专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科教学(语文)专场五组分会场,每个分会场设置两名评审专家。分组讨论中,参会同学们先汇报论文内容,再由评委进行点评,现场交流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闹。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会场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会场评委为胡明贵、肖魁伟两位老师,20位参会学生的论文研究涉及小说及当下热门的影视类作品。闽南师范大学吴志鹏从宇宙的时空与力量、技术的救赎与毁灭、人的直面死亡与超越死亡,三个方面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崇高美学展开了论述,表达了对重复崇高美学的呼唤。华侨大学郑玉仙将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小说与鲁迅《故乡》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二者的归乡模式在“归乡的意蕴”和“离乡的象征”两方面存有区别。福建师范大学徐雪涛就孙频“新乡土小说”的叙事实践展开论述,指出孙频通过山林和海洋系列的建造实现了新的乡土诗学建立的可能,拓宽了乡土叙事的表达方式。两位评委老师对参会学生的论文逻辑、标题设置、写作技巧、论文深度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
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分会场
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分会场评委为梁结玲老师和陈金星老师。17位参会研究生分别从论文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创新之处与理论反思等内容进行汇报。闽南师范大学王天骄以洪亮吉的诗学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洪亮吉“代降”诗论的成因及意义。闽南师范大学方飞通过梳理后人类概念的缘起与流变,指出人需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存在,以在新的意义网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福建师范大学庄婧宇以泉州晚清传教士文高能及《中国传奇》为分析对象,对比了中国与圣经文化中的“耶弗他”形象。评委老师针对参会学生的论文结构、阐释思路、文献综述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点,并鼓励他们不断拓宽自身学术视野,精进学术表述能力,养成规范写作的良好习惯。
汉语言文字学分会场
汉语言文字学分会场由杨继光老师和魏鸿钧老师担任评委,共有15位研究生参会交流。福建师范大学蒋瑶在对连城姑田方言的“伊”字句的结构类型、使用条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连城姑田方言的复指代词“伊”》的汇报,闽南师范大学薛宝仪、潘佳佳两位同学分别就《林语堂“歌戈鱼虞模”古读研究的贡献及局限》《汉语“屎”“粪”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论文进行了精彩报告。在点评环节,杨继光教授对参会同学的学术成果表示肯定,在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等方面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魏鸿钧副教授就论文规范、汇报要点摘取等方面进行总结,鼓励同学们要不断深入研究,注重论文细节的处理,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场上,参会老师与学生自由探讨学术问题,学术氛围浓烈。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分会场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分会场评审老师为蔡树才、陈丽媛两位老师,共有19位研究生参会。福建师范大学张燕芹以邈真赞为中心考察敦煌张姓氏族与张氏归义军政权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江恺杰综合学界对《典论·论文》是否深含政治用意的说法,分析得出曹丕恰欲凭此奇文笼络有能之士,巩固其邺下文人领袖之地位的结论。集美大学陈吴冕基于闽方志、《闽都别记》、闽剧《陈靖姑》,对陈靖姑故事的文学演变进行考察与跨文本研究。两位评委老师对参会同学的论文一一进行点评,建议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多关注专业前沿,“多读、多看、多思、多写”,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
学科教学(语文)分会场
学科教学(语文)分会场由黄强军老师和郑丽霞老师担任评委,共有13位研究生参会交流。福建师范大学卢意就民俗视角下乡土小说“丑”与“美”的殊途同归,以《祝福》《边城》为例展开叙述。福建师范大学王静雯通过对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不值”剖析,从三个情感节点感受中国文人“不遇”的高雅情趣。福建师范大学李书萍论述了孙犁的诗意空间,以《荷花淀》为例叙述了革命战争叙事的另类书写。两位评委老师对参会学生的论文选题、材料选取、语言规范、引用格式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并鼓励同学们潜精研思,从而提高论文质量。
报告结束后,经大会评委老师集体研讨后评选,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吴志鹏、闽南师范大学的王天骄、福建师范大学的蒋瑶、福建师范大学的卢意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的张燕芹荣获一等奖,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蒋苇、华侨大学的郑玉仙等10位同学摘得二等奖,闽南师范大学王丽英、集美大学魏沁妍等14位同学获得三等奖。
此次论坛涉及学术发展前沿热点研究,讨论主题多元,研究视野开阔。同学们以文结友,增进了省内各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论坛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创新实践搭建了宽广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