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5
2025时间:2025年10月21日9:40-11:40地点: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主讲人:黎紫书内容:汪洋中的一条船──马华文学概述马来西亚,多年来被视为中国地区以外最重要的华文文学重镇。在一个华语为非主流语言的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凭什么持续多年维持对华文文学的热忱,并且不断地产出高水平的创作者,以及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近几年逐渐赢得中国文坛以及更多读者的注目时,马华文学又将何去何从,航向怎样的前景?
10/14
2025时间:2025.10.20下午4:30-6:00地点:博东110主讲人:朱文斌内容:论黎紫书《流俗地》的不可靠叙述近年来随着马华作家黎紫书小说《流俗地》影响力的扩大,其在中国大陆的讨论氛围愈加热烈。目前,学术界大多聚焦于作品中的女性群体、地方色彩和叙事研究三个方面,但从不可靠叙述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较少。本文运用修辞学派理论探究《流俗地》文本中不可靠叙述的类型及各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中不可靠叙述生成的机制,并结合认知性方法转至读者接受层面探究不可靠叙述如何向可靠叙述转化的意义。...
10/14
2025时间:2025年10月20日下午2:30-4:00地点:博东110主讲人:袁勇麟内容:华文文学学科视域下的史料建设回顾中国大陆四十多年来华文文学研究历程,虽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但在整个学科建构中,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建设工作却显得尤为薄弱。相关资料存在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缺陷,甚至对学术研究造成伤害,直接影响到研究的品质。史料建设是学科建构的基础,在华文文学研究中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需要将严肃的史料研究方法引入华文文学学科,...
10/14
2025时间:2025.10.20晚7:30-9:00地点:博东110主讲人:白杨内容:历史化与再出发: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考察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及研究非常活跃,体现出跨域、跨界的文化互动与合作态势。面对新的文化生态与文学发展趋势,研究者在学科资源的历史化中寻求再出发的有效路径,从理论建设、史料意识强化到研究范式转型,对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本讲座以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史作为考察背景,结合当下文学动态,阐发对学术研究中一些关键命题的思考。...
10/14
2025时间:10月18日15:00-17:00地点:博东110主讲人:方维宝内容:旧中国的乡土政治、法律困境与革命的发生——以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和梁斌的《红旗谱》为研究对象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和梁斌的《红旗谱》,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小说来看待,更应该被视作社会学研究资料来看待。通过对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和梁斌的《红旗谱》的社会学分析,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一个不同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所描述的单一家族统治的政治格局,...
10/14
2025时间:10.16下午3点30分地点:博西梯教一主讲人:黄亮生内容:“生命的对话:走进苏东坡,走出苏东坡——从高中语文教学AI融入的教学案例看教学技能”以课外阅读《苏东坡传》、苏东坡诗文教学、写作素材构成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为教学案例,来适配AI赋能高中教育不同阶段的学校,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中学语文教学技能由流程与场景形成以下六大维度,以及它与语文教学其他核心层面构成的关系,从而完成对中学语文教学技能的系统性构建。...
10/14
2025时间:10月16日09:30-12:00地点:博东110主讲人:杨合林内容: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中的选题及选题说明辅导报告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中的选题与选题说明在通讯评审中的份量非常之重,可以说是申报书之眼,决定了是否还要往下继续评审的关键环节,尤其300字的选题说明是新增项目,如何选题,如何写选题说明,在申报书能否中标的因素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10/14
2025时间:2025年10月15日地点:博东110主讲人:杨合林内容:乐学:一门古老而待兴的学问一、由主持人做相关介绍二、重点由杨合林老师做有关乐学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先秦以降中国乐学文献的整理、乐学研究的进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杨老师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三、由陈老师点评;四、师生互动与研究生提问。
09/17
2025时间:9月23日下午15:00——17:00地点:博东110主讲人:周志强内容: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新探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结合具体领域的研究形成多样化的批评路径。以下为几种核心方法:1、本质-现象透视法;2、寓言论批评路径;3、技术理性批判;4、社会存在决定论。这些方法既包含对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如本质分析),也融合了当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如技术批判),共同构成多维度的认知工具。...
09/17
2025时间:2025年9月23日上午九点半地点:博西梯一主讲人:周志强内容:文艺批评的重建与寓言论批评今天的文化生产表面上被情感或审美愉悦驱动,实际上则是被“剩余快感”驱动。今天的文学不再是象征化、感情化的东西,而是寓言化、症状式的东西。也就是说,支配文学艺术创作的隐秘的力量是剩余快感,而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合理合法的合情性,背后实现的却是隐秘的、被驱逐的剩余性冲动。当代文艺正从象征型时段走向寓言型时段。每一个作品都隐藏了本身没有陈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