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白杨教授,应邀在博东110开展题为“历史化与再出发: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考察”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系列讲座第5讲。本场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助理刘玉杰副教授主持,向忆秋教授参与讲座。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前来学习、交流。

讲座伊始,白杨以八十年代台湾文学被误读为通俗文学,而后随着时代发展其重要性和严肃性终于被文学界看见这一现象,引出文学历史化的重要性。白杨指出,我们站在今天回望过去,那一时代台湾文学作为思想解放的排头兵被引进到大陆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打开世界文学窗口的作用。于是华文文学就在台湾文学的历史化后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呈现了一种井喷式的发展热潮。传统上对于海外华人学的研究是按照区域板块来进行探讨,由此白杨概述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加华文学、澳华文学、日华文学和马华文学,对各地区华文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了介绍,她指出,在创作数量和创作成果方面,知名度比较高的通常被认为是北美地区,而实际上最先进入中国大陆研究者视野的是东南亚华文文学。虽然一些老派东南亚华文作家其后都进入了沉潜阶段,但随着近几年黎紫书等华文作家作品的爆火,又在东南亚华文文学圈掀起一股新的高潮。除此之外,加华文学中的薛忆沩也颇为白杨教授所赏识。
在对各地区华文文学概况进行梳理后,白杨提出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思考,这便是站在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品味文学作品,并从文本再出发,以此来挖掘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建构有中国特色民族话语的文学理论。“五四”时期新文学为了争取生存空间而采取了激进态度,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回望历史,我们认识到了对这一问题应该重新思考,但是没有人真的去做出实际的行动。于是在今天我们需要将“历史化”与“再出发”结合起来,改变依赖外国文学理论的现状。就此,白杨提到了一个学术圈“怪像”——我们中国的部分学者,写文章像是拿着一个早就制造好的笼子去找与之相匹配的鸟儿,即不是通过大量文本阅读后去建构理论,而是用西方既有的理论“对号入座”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技巧或情感等。这些感悟,正是在欧华文学的历史再出发下所产生的,这进一步验证了历史化与再出发的重要性。
白杨在世界性视域下对文学历史化与再出发的强调,也侧面反映了华文文学当下的建设瓶颈和发展难点。未来的文学史,筛选重要作家作品时,文学选本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它展示了华文文学的一种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梳理创作出版、期刊传媒状况,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蓬勃发展的态势。它改善了以往学科定位当中,把海外华文文学边缘化的局面。同时近年来国家的一些文化政策,也为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发展空间。最后白杨提出思考:在学术研究史的考察当中,我们所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理论建设的危机感;二是重写文学史是否必要;三去经典化、再经典化和再历史化这样的一个思考。而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指向文学史料、选本、大系的书写。
讲座尾声,在场师生与白杨教授进行了互动,探讨了史料建构中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问题。向忆秋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白杨教授全面考察了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为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讲人的真知灼见与师生间的积极互动,让学术不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学术共同体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