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文斌,应邀在博东110会议室开展题为“黎紫书《流俗地》的不可靠叙述”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系列讲座第4讲。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周军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交流。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朱文斌首先点明《流俗地》当下的学术研究现状。他指出,随着这部作品在中国大陆影响力持续扩大,学术界的讨论多集中于女性群体刻画、马来西亚地方色彩呈现及叙事结构分析三大方向,而从“不可靠叙述”这一更具深度的理论视角切入的研究尚显薄弱,这也成为本次讲座的核心突破点。
讲座中,朱文斌以修辞学派理论为框架,系统拆解了《流俗地》文本中不可靠叙述的具体类型与动态演变逻辑。他结合小说中盲人银霞的视角、多人物叙事的切换等关键情节,详细分析了不可靠叙述的生成机制——既源于叙述者的认知局限与主观情感倾向,也受制于故事所处的多元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随后,他进一步引入认知性研究方法,将讨论从文本创作层面转向读者接受层面,深入探究读者如何通过文本细节考证、语境还原,实现不可靠叙述向可靠叙述的转化,这一过程如何影响读者对故事内核的理解,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文学解读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朱文斌并未止步于理论分析,而是将文本解读与文化议题深度结合。他强调,《流俗地》中的不可靠叙述并非单纯的叙事技巧,更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涵:通过叙事的“不确定性”,小说巧妙揭示了大马华人在马来族、华人、印度族等多民族共存背景下的身份焦虑,以及马来西亚社会在文化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矛盾。这一观点让在场师生深刻认识到,文学叙事策略与族群文化身份、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也让大家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不可靠叙述与第一人称视角的关系”“马华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的叙事差异”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朱文斌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耐心解答疑问,并鼓励大家在文学研究中既要扎实掌握理论方法,也要注重文本与社会文化的联结,培养跨文化的学术视野。
本次讲座不仅填补了《流俗地》研究领域的视角空白,也为学院师生搭建了与华文文学研究领域重要学者对话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学院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系列讲座的学术内涵。参与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为今后的文学阅读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期待系列讲座后续带来更多优质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