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上,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在博西梯一会议室,开展了题为“文学,在野生的状态——黎紫书创作谈”的学术访谈,该访谈系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系列讲座第7讲。本场访谈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文斌和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向忆秋教授共同主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热情互动。

访谈伊始,向忆秋询问黎紫书走上华文文学创作之路的机缘。黎紫书提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一个“不被看见”的学生,但她却有国文老师这一忠实读者,国文老师的肯定和默默关怀促成她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坚持。
在回应有关“中西文学资源的影响”这一问题时,黎紫书表示:在自己创作早期,苏童在文学语言和风格上都影响自己很多。但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黎紫书逐渐意识到:每部小说都有自己最适合的语言表述方式,作者本身的语言风格不能凌驾于小说。
朱文斌将黎紫书早期的魔幻色彩风格与《流俗地》中的写实风格进行对比。黎紫书则指出,《流俗地》中使用写实的方法,是因为觉得这样的创作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还原生活本身。
此外,黎紫书还回答了作品中负面父亲形象塑造、《流俗地》影视化改编和微型小说写作等问题。黎紫书笔下的父亲形象与个人成长背景有关,但她本人非常“自洽”;《流俗地》的改编权则是交给了一个有诚意的年轻不知名导演,目前改编不顺;至于微型小说的写作,黎紫书肯定了其“掌上明珠”的重要地位。
最后,在互动环节,黎紫书就银霞的设置、“苦女叙事”等话题进行了回应。
本次创作谈,黎紫书不仅谈及个人生活的难忘经历,还分享了文学创作的重要经验。两位与谈人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提问,在场师生积极互动,对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