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名师讲堂】萧萧:心向天地开放,人与纯真往来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9

10月27日晚,台湾明道大学讲座教授、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萧萧应邀于博东407创意写作中心开展了一场题为“心向天地开放,人与纯真往来”的文学讲座。本场讲座由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罗文玲副教授、文学院杨杏红教授共同主持,卓师班学生、既明文学社社员及云水茶艺协会成员踊跃参与,现场氛围浓厚,交流热烈。

抒情之核:在理性与感性间寻求诗意平衡

讲座伊始,萧萧以回顾此前“咏物”主题讲座为引,自然过渡至本次聚焦的“抒情”主题。他围绕古今经典诗作,层层展开,引导听众深入体悟诗歌创作的艺术途径与精神内核。萧萧老师指出,“抒情”并非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心向天地开放,人与纯真往来”的生命姿态。他进一步强调,优秀的抒情作品唯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沉淀与过滤,成为“思维后的产物”,才能超越肤浅的情绪表达,抵达艺术的深度与高度。

围绕此理念,萧萧引领听众品读古今名篇。他以商瑜容的《石》为例,从“荒山”“岩礫”至“微塵”,逐层剖析诗中意象,揭示其如何展现人与天地、与纯真相遇的多元可能。并引用钟嵘《诗品序》中的“滋味说”,生动阐释“兴、比、赋”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强调真正动人的写作,应做到“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即思想力量与语言之美的完美融合。

诗心鉴析:于经典文本中照见创作智慧

进入深度解析环节,萧萧聚焦两位著名诗人——陈义芝与陈育虹。他从陈义芝《宵禁九行》中提炼出“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的哲思,引发在座师生对生命与智慧的深沉思索;又借助图像,具象化解读陈育虹的《想念》,展现视觉与情感的交融。此外,萧萧从李白、方文山等诗人的作品延伸至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深入浅出地探讨“夸饰”与“真实”在诗歌中的辩证关系,提出“人文的数字叫夸饰,天文的数字叫真实”这一精妙见解,点明艺术夸张背后所依存的情感真实与宇宙尺度。

思想交锋:在问答间探寻诗与生命的共鸣

自由提问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围绕“木棉花与爱情的联系”,同学们从色彩、气候、花期、感官体验等多角度畅所欲言,萧萧以“任意穿梭门,创造了物与人的新关系,你就是诗人”作结,鼓励大家以诗的眼光重构物我关联。面对“中国叙事诗发展是否面临瓶颈”之问,萧萧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入手,指出西方较早进入科学时代,注重理性与条理,叙事诗传统因而深厚;中国则更早深耕于抒情诗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诗学脉络与审美范式。

讲座尾声,杨杏红分享其感悟,呼吁师生在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仰望时空,以文字编织个体与万物的独特联结。勉励在场学子“未必人人成为诗人,但可永葆一颗感知美、发现美的心,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平凡中觅诗意”。

整场讲座在思想的交锋与诗意的浸润中圆满落幕。萧萧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与睿智的引领,深化了在座师生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那份与天地往来、与纯真相遇的文学初心,为秋日的校园增添了一份深邃而温暖的文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