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我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培养质量,2023年12月7日至11日,文学院副院长陈练军、团委书记黄小乐、教师刘玉杰带领2021级、2022级学术型研究生与博士生共26名同学赴南京大学交流学习。
8日上午八点半,双方师生交流会正式开始,双方教师代表发表致辞。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从孔子“游于艺”谈起,对我院师生的访问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文献与理论并重,综合与创新并举”的学风,并期待两院系今后能持续深入合作。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练军深情回顾了博士期间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求学的经历,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对本次研学活动的支持,并向随行访学的同学们提出期许。
接下来,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卞东波教授作“域外汉籍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旨演讲。他结合自身的海外游学经历,生动详细地介绍了域外汉籍的定义及版本形态,并以北美和日本的公私图书馆为重点,说明中国古籍在海外的庋藏情况。他以苏轼在东亚的传播与接受为例,展示了域外汉籍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古老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在交流环节,我院学生踊跃提问,就论文写作、域外汉籍的选择与运用、外语学习等多个话题展开互动。
8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傅元峰教授进行了题为“文学语言”的主题分享。傅元峰教授聚焦叙事学和语言美学问题,以诗歌、图像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为例证,对基于文体的文学语言的认定进行否定。他系统地介绍了文学语言的特质,指出文体界定文学语言的不足,强调文学语言不是可读可写的部分,文学语言所表述的是不可见的、内在且有生命的区域。在互动环节,傅元峰教授与同学们就“如何越过语言的前景,探寻第二层含义”和“在进行文学研究中,研究者如何对待作者对自己创作的论述”等问题展开交流探讨。
9日上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董晓教授作了“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的学术讲座。董晓教授首先从整体上勾勒出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轮廓,并围绕具体的作家作品,剖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俄苏文学在中国遭到冷遇的现象。随后,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回溯了中国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通过鲁迅、曹禺和路翎等作家的案例,揭示出20世纪中国作家对俄苏文学有效而积极的借鉴;最后,他指出俄中文学关系已渐渐走出影响模式,但由于两国文学面临诸多相似的问题与困境,如今仍有必要以平行观照的方式继续探究两国文学的关系。在答疑环节,董晓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文学创作与政策导向、意识形态的关系”和“阅读俄苏科幻文学该如何切入的问题”进行解答。
9日下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程少轩教授讲授题为“出土简帛的整理与研究”的学术讲座,他主要讲解了出土简帛的研究现状,展示了简帛类文献的基本面貌,并分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孝经》与《小学》九个小类的简帛文献材料。程教授还拿出北大藏汉简《老子》的等比复制品,邀请在场师生们鉴赏。之后,程教授藉由北京大学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与天水放马滩秦简《钟律式占》等文献的对读梳理,传授简帛文献字词的考释方法,考证战国秦汉的九九信仰问题。在交流环节,程教授指出学习古文字要谨遵裘锡圭先生的教诲:“古文字的功夫在古文字之外”;对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要辩证看待,不应以前者颠覆后者的建构。
闽南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交流会于10日上午进行。来自两校的博士生、研究生交流研讨,分享学术心得。南京大学文学院教师杨珂、周琪,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练军、教师刘玉杰、李梅出席会议,共有七位学生代表做论文汇报。南大博士研究生奚炜轩分享了马华文学中失败叙事的形象建构与内在根源;硕士研究生周纳宇航从文本阐释角度探究了杜甫《秋兴八首》中的“昆明池”,摆脱先见的预设,探寻诗心之奥义。殷智轩聚焦“浪漫主义”和“突围”两个关键词,从突围的维度、突围的策略、突围的出路三个维度对德波景观社会理论进行解读。
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郑杰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架构三个角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对扬雄拟作进行剖析。王天骄同学则对洪亮吉以“化”论诗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弥补了学界对洪亮吉诗学研究集中在“性情气趣格”的缺憾。曾子涵同学从“居延汉简中的‘所’字用法”、“用法特殊的‘所’”两方面细致探析了“所”的词义演变、汉语史的发展。吴志鹏同学从文本出发,聚焦刘慈欣的科幻观创作,揭示刘氏崇高美学的多维特征与丰富内涵。
分享结束后,南京大学文学院杨珂、周琪老师以及闽南师范大学陈练军、刘玉杰、李梅老师,从论文选题、材料收集、内容分析等角度依次点评并给予相关建议。现场还设置了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为我院硕博人才培养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全方位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我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