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 ,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应邀于博东110教室带来了题为“批评的想象与方法——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路径”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梁结玲教授主持,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前来学习、交流。
周志强教授先从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谈起,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斗争的、对立的,即矛盾地认识和改造历史的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想象”,周志强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三种政治想象力:一是“辩证意象的想象力”,它要求看到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其核心形象蕴含深刻的时代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时代因素的结果。二是“社会学想象力”,它要求发掘现象背后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透视其背面隐含的复杂的经济、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是社会系统动作的结果。三是“乌托邦的想象力”,它指向一种敢于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勇气,要求在朝向消费主义和虚假经验的突围中建构未来社会的合理想象,在此基础上以回溯性视角辩证审视当下现实。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想象特点的基础上,周志强教授提出构建“虎跃式”(Tiger Leap)思维模式及文艺批评方法的构想。“虎跃式”(Tiger Leap)思维将症候并置、理念事件化与事件理念化运用到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从而实现“多义性”批评与“多异性”批评的结合。周志强教授以列维-斯特劳斯以非洲“生吃、炙烤和水煮”三种饮食为例,说明这种饮食思维也存在于文学之中。他认为现代主义是“直面实在界”,浪漫主义是“抹去自然世界的痕迹”,现实主义则是“实在界被纳入符号界”。进一步,他推断,这种思维模式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文学、国家治理之中。异质同构是“虎跃”思维的要点,它指向了思维的深层结构。
以“虎跃”思维为基础,周志强教授周教授提出“症候并置”的文艺批评方法。这一方法“事件理念化”和“理念事件化”为要旨,探索事件与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历史是概念演变的历史。最后,他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该从多义性走向多异性,追求一种批评的否定性,一种追求“多义”的批评意识,一种敢于创造新的历史的勇气。

讲座尾声,在场师生与周志强教授进行了互动,探讨了思维中的“系统性”问题。梁结玲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讲座环环相扣,层层推理,发掘了“想象”所具有的深层结构,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症候并置”文艺批评方法的要旨,具有深邃的学术思想和现实洞见,为当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文学院“文化诗学”研究方法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