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建动态 -> 正文

我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9

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学校的办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回信在我院引发热烈反响,师生们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广大师生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专业领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切实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沈晓杰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高校思政干部,我虽身处不同学科领域,但回信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殷切期望,对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深耕“三农”,发挥特色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无论是农林专业还是人文社科专业,都应围绕国家需求和时代使命来培养人才。

对于师范院校文学院而言,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农村文化建设,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文化繁荣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了解乡村实际,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记嘱托,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文学院团委书记 黄小乐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文学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天然契合。团委作为青年成长的引路人,应当以回信精神为指引,立足中文专业特色,把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命题转化为青年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方向。要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乡村文化的深厚价值,激发其扎根乡土、服务基层的热情。无论是以中文专业所长传承文脉,还是借师范专业优势赋能教育,团委要推动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发展大局,在文化振兴实践中锤炼担当,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

文学院辅导员 廉子群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这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高校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日常工作中,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三农”事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小课堂”,走进田间“大课堂”,在实践锻炼中练就兴农本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我将把回信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心用情做好学生工作,助力学生成长为知农爱农、担当有为的新时代青年,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

文学院辅导员 杨书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师生的殷切期望。回信中勉励师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担当作为,这也为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文学院思政辅导员,我深感振奋。我将自觉肩负起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把价值引领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同时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在服务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施展才华,努力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扎实学识的新时代青年,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2024级研究生 郑林鹏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的回信,既饱含对农林教育的期望,也号召青年扎根实践、服务人民。回信强调“深耕三农”“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为我们文科学子带来深刻启示:人文社科研究同样要深入现实,将学术追求与时代需要、人民关切紧密相连。

正如《诗经》源于生活,杜甫诗怀家国,我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认识到,研究不应局限于书斋,而应让古典智慧照进现实,从乡土文学中挖掘生态与治理经验,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作为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我将积极带动同学做到“三个结合”:学术与现实结合,以非遗挖掘助力文化振兴;文化赋能与基层服务结合,从经典中汲取振兴智慧;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结合,把论文写在城乡大地上。

新时代文科学子既要潜心守护典籍,也要主动传播文化,以文学之“魂”服务乡村振兴之“需”,在强国建设中书写人文担当。

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2023级本科生 吴静怡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字字千钧,令我深受鼓舞。回信不仅体现了总书记对农林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更饱含着对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殷切期望。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将以回信精神为指引,更加勤勉地深耕专业课堂,扎实锤炼教学基本功与人文素养,未来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用鲜活的文学故事传递乡土情怀,以文化人;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乡土,用文字讲好乡村故事,挖掘文化富矿。我将始终牢记这份殷切嘱托,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蓝图,努力用教育的温度点燃希望,用文化的力量滋养乡土,将青春的热血与汗水挥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

文学院党建中心副主任、2023级本科生 陈瑞欣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我深受触动。回信中“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期许,让我深刻地思考了自身专业在新时代的使命。我们学习语言文学,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肩负着传承中华文脉、塑造时代新人精神世界的重任。总书记强调“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我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与产业支撑,更离不开文化浸润与教育赋能。身为一名师范学子,我将努力夯实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积极参与乡村教育实践活动。未来走上讲台,我会把知识与乡土情怀传递给学生,助力培养热爱家乡、扎根基层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践行师范学子的使命担当

文学院社团发展中心主任、2023级本科生 陈思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瞻远瞩,对新时代青年厚植爱农情怀、扎根广袤大地、倾情服务“三农”寄予殷切期望,令我深受鼓舞。作为文学院社团发展中心主任,我亦倍感责任在肩,回信内容促使我思考如何将这份精神实实在在地融入社团工作中。回信强调深耕“三农”,发挥特色优势,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平台,其发展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时代脉搏。这激励我们深入乡村,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挖掘乡土文化,创作反映新时代农民风貌的文学作品,为乡村注入文化活力。恰青春年少,生逢其时,我将以此回信精神为指引,为培养心怀乡土、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一份独特的人文力量。

2024级研究生、学术班团支书 黄蓝青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既是对高校的殷切期望,亦是对全体青年学子的时代召唤。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学生,回信中“深耕三农”的嘱托让我深刻反思人文社科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文学不仅是审美的艺术,更是观照现实、传递声音的桥梁。我们专业所具备的跨文化视野与文本分析能力,正是解读乡土中国、挖掘农耕文明深层内涵的一把钥匙。而要掌握并使用这把钥匙,唯有走出书斋,让学术研究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获得源头活水。今后,我将以回信精神为指引,以笔触记录田野故事,用理论阐释乡土智慧,让文学浸润乡土,让学术扎根大地,在跨文化的学术耕耘中传递人文温度,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的思想动能。

2024级研究生、学科2班副团支书 邱子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让我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不仅是对农林学子的嘱托,也是对全体教育从业者的“动员令”。作为一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与问卷上,还必须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生活。总书记提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我将其转化为“知生爱生、强教兴教”,把强国建设所需的精神与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既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未来,我将会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转化为个人的行动指南,以实践者的身份深入一线,以人民教师的初心深耕课堂,用教育之力助力人才培养,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为乡村振兴、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这正是我们研究生最该写好的“中国论文”。

2024级本科生、汉师3班团支书 何勤健

在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后,我备受鼓舞。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跟随党的领导。在学业上,我会深耕细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锻炼过硬的本领。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也将更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锤炼师范技能,力求未来能在教育领域中为国育才,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我也深知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我也将积极将个人所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主动“走出去”“走下去”,深入祖国的广袤大地,到农村基层去,躬耕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努力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级本科生、汉师4班团支书 许乔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以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南,积极投身班级团支部建设,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淬炼思想、打磨意志,锤炼教书育人的过硬本领。同时,我将始终牢记服务基层的初心,立志扎根中国大地,将专业所学与国家需要、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主动关注“三农”发展,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和民间智慧,运用专业能力创新文化表达与传播方式,通过自身努力,为乡村带去文化的温度与教育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