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8日,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文学院精彩上演。为促进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文学院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古琴文化系列课程,马来西亚交流团成员全程参与其中。此次课程由张艳辉教授和龙人古琴研究院邹晓慧老师分别授课,内容丰富多元,涵盖古琴历史、指法实操以及与《诗经》弦歌传统等多个方面,为交流团成员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体验。
古琴历史溯源:探寻千年文化脉络
9月14日,张艳辉以“漫谈古琴史”为主题开启首场课程。她首先介绍了古琴作为“圣人之器”的独特地位,强调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接着,围绕古琴形制的演变展开讲解,从最初的五弦琴到“文武七弦”琴,详细阐述了古琴独特的扩音结构以及选材的讲究,如选用陈年老木制作琴身可使琴音醇厚,用桑叶擦拭丝弦能让音色纯净。她还分享了蔡邕制“焦尾琴”的典故,让成员们对古琴制作工艺的精妙有了直观认识。
在讲解古琴功能变迁时,张艳辉指出,早期古琴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教化功能,是文人君子修身养性、教化后人的重要工具。到了明清时期,古琴入编《四库全书》,逐渐从教化工具转变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走向普及。她引用“君子之座,左琴右书”,说明古琴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列举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文人与琴的故事,以及才女蔡文姬的音乐天赋,展现了古琴在文人文化中的深厚底蕴。此外,她还借助“高山流水”“戴逵破琴”“师旷止音”等典故,诠释了古琴所蕴含的“知音”文化、文人风骨,以及音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

古琴指法教学:解锁基础技法奥秘
9月16日上午,邹晓慧带来“古琴指法学习”讲座。讲座伊始,她以“琴为何物”引入话题,介绍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地位,以及其承载儒、道、佛三家文化精神的特点。她详细讲解了琴身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天数、十三徽代表月份等形制中的文化寓意,还提及古琴在2003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地位。
指法教学是讲座的核心环节。邹晓慧现场展示实物古琴,指导成员观察琴身、琴弦与琴徽的构造。随后,她逐一示范“勾、挑、抹、历、托、撮”六种基础指法,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和音色特点,如“勾,中指沉稳向内,音色醇厚;挑,食指向外轻弹,清脆明亮”。成员们认真模仿,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基本手法,尝试配合呼吸与力度弹出清音,感受古琴音律的节奏与韵味。

弦歌《子衿》实操:体验琴曲编排魅力
9月16日下午,邹晓慧以《诗经・子衿》片段为实操载体,进一步讲解古琴基础指法与琴曲编排。她深入学员中间,近距离指导手势,细致调整“挑”法出弦角度,提醒学员“沉肩坠肘,力道发于腰而非腕”,帮助学员通过“抹”与“勾”的衔接让乐音连绵不断。
为提升学习效果,邹晓慧倡导互助共学模式。成员们两两一组,互相观摩指法、纠正坐姿,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琴技的理解。课程尾声,马来西亚交流团成员以小组合作形式上台演绎《青青子衿》。抚琴者凝神运指,伴唱者轻声和韵,将所学指法融入简易旋律,完成了一场情意真挚的弹唱表演,赢得全场掌声。
《诗经》弦歌讲座:感受琴与文学交融之美
9月18日上午,张艳辉带来“听见《诗经》:弦歌传统”专题讲座。她系统梳理了《诗经》演唱与古琴伴奏的历史脉络,指出《诗经》原本是琴、瑟等乐器伴奏的“弦歌”,战国后瑟失传,琴逐渐成为主要伴奏乐器。她通过汉代杜夔、唐代《风雅十二诗谱》、元代耶律楚材、明代朱权、清代《诗经乐谱大全》等文献与谱本,展现了《诗经》音乐传统的延续与演变。
张艳辉强调,古琴与《诗经》的结合,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也是中华文化“情脉未断”的象征。尽管历史上曾有“绝响”之说,但经口传心授、文献整理与当代挖掘,《诗经》弦歌重获生机,目前多所高校已恢复《鹿鸣》《关雎》《子衿》等曲目的演奏。她还详解《郑风・子衿》的词句释义、主旨争议及音乐表现,指出唯有结合音乐,才能真正体会《诗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美感。
此次古琴文化系列课程,让马来西亚交流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古琴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为中马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文学院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