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由福建省文联、省教育厅主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终评竞演暨第七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展演在厦门和福州拉开帷幕。2013年,在福建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正式创办,目前已成为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省级高校戏剧品牌活动,为推动八闽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十载光阴流转 ,本届戏剧节自启动以来,即收获了省内大学生的积极关注和热情参与。
10月24日下午,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打造的“唐宋经典诗词系列课本剧”之《醒觉如梦》在福建人民艺术剧院亮相演出。演员们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令观众们陶醉其中,唤起了内心深处的共鸣。

北宋熙宁二年,新登相位的王安石执笔忙至深夜,他决意以心中的偶像杜甫入诗,用来勉励新党众人,为变法冲锋陷阵。历史在此闪回。三百年前,漏雨透风的杜甫草堂中,面对家人的不解与背离,杜甫执着不改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小小的茅屋被吵了个鸡犬不宁。当代一狂生将杜、王二人引入太虚幻境。此地不知年月,此处无问春秋,但见长桌立中央,对椅分两旁。面对自己的偶像,王安石却发现杜甫好像并非自己所想的样子,二人爆发了激烈的争辩。怀揣相同理想却理念对立的两人在此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杜甫 饰演者 陈圣涛
【忧国忧民的诗圣】
王安石 饰演者 黎维达
【锐意变法的铁血宰相】
吴氏 饰演者 刘俊爽
【王安石的妻子,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
杜宗武 饰演者 王雨昕
【杜甫引以为傲的小儿子】
杜宗文 饰演者 王艺萱
【出走多年的杜甫大儿子】
杨氏 饰演者 吴雨桐
【杜甫的妻子,不忘丧子之痛】
狂生(说书人) 饰演者 蔡星烁
【疯疯癫癫,身份不明的狂人】
指导老师:邱煜焜
编剧:蔡星烁
导演:刘俊爽,黎维达
灯光:刘俊爽,李钰
音乐:黎维达,刘俊爽,杨智鸿
舞美设计:张植程
剧务:杨智鸿
特别鸣谢
定妆照、海报、剧照提供者:张植程,陈锦,纪忠宜


宰相公命笔拾遗赋,王介甫梦入少陵庐
——课本剧《醒觉如梦》创作谈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蔡星烁
历史是个小舞台,总有些事发生得宛如戏剧,杜甫与王安石的关系便是如此。在创作本剧之前,我一直无法想象,这两人除开文学还能有什么联系。
直到我发现这么一篇作品:王安石的《杜甫画像》。
《杜甫画像》,王安石写的,多么奇怪。王安石,一个政治上的激进派,“治世不一道,立国不法古”的倡导者,会为政治上的保守派,希望“致君尧舜上”的杜甫画像题诗。
只是画像,毕竟王安石希望见到的并不会是真实的杜甫,而杜甫也不大愿意见到王安石的。更何况,杜甫与王安石本就不可能见面。他们连生活的时代都不同。
两个不同的时代,两个不同的人。安史祸余的大唐与积重难返的北宋显然不在同一领域,而高执权柄的拗相公同穷困潦倒的老杜自也无法并提。他们两个在精神上天然有着一层隔阂,上位者对下位者的隔阂。至于这层上下指的是地位或精神,见仁见智罢。
作为下层苦难的亲历者,诗人杜甫,怎能不见人民疾苦,忽视社会现实。而作为大动荡的生还者,文人杜甫,亦会天然厌恶变革。他怎可能为王安石作辩护士?哪怕,这起变法有着大义与大利的名头。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政治家王安石自然不会将目光多下放到被牺牲者之中,于是,杜甫便要摇头叹息了,不是作为迂腐老儒,他的发声仅是代表着变法之中,那一派被遗忘的人民。
可这两人终究有共通之处,若不然,这两个也不会共存于一出戏中。毕竟他们都着眼在现实的,更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那份朴素的进步观念,纵使这两人的内核完全不同。
王安石的改革是否是恶法?对于利益受损的保守派来说,对于伺机侵犯宋国的越南西夏来说,是的。但对于最广泛的劳苦大众来说,却并非如此。改革中自也存在着蔡京这样的投机者,打着拥护变法的名头大肆扭曲破坏变法本意。
只是,罪责终究不在王安石身上。
若他们真能相遇,大吵大嚷的一场辩论是不能避免的,对人民的辩论,对进步的辩论,以至......对杜甫,这个形象,或说圣像本身的辩论,都是不可能避免的。
但他们不可能相遇,除非......在梦里。对,在梦里,在我们的戏剧里。杜甫与王安石,两个剧中形象的交锋。留给我们,后人观看的交锋
身处后世的我们有了更多的角度去评析和领悟他们的一生。
我们能看到杜甫心中的人民疾苦,王安石口中的国家前途。
我们赞美他们的思想,惋惜他们的境遇。
我们不是亲历者,无法去衡量他们之间孰对孰错,孰轻孰重,我们只是在旁观。
但我们并不止于旁观。
我们,当代人,历史的创造者,不会止于旁观。
那么,“前进吧,这里不需要空话”。我无需多做赘述了,因为一切的事实,都已在戏里。
而二人孰对孰错,便留待诸位评说罢。
诗圣情怀苦,赤诚似酒酣
——评课本剧《醒觉如梦》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戴佳莹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无限的敬仰、尽心的倾幕,融汇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峻峭有力的生动语言,千古大诗人“杜甫”的悲剧形象在王安石这首《杜甫画像》里呼之欲出。全剧在娓娓悠扬的曲调之中掀开帘幕,各位演员一齐上场更衣梳妆,准备与观众一同迈进王安石与杜甫的故事。
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腐败,百姓被硬生生地卷入无尽的争斗之中,添上了一层黯淡无光的灰蒙色调。正所谓“诗眼看天涯,圣心怜苍生”,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社会的摇摇欲坠,于杜甫眼中,埋下的是溢于言表的悲怆与和忧心忡忡的沉浮,这在宦海中沉浮的王安石心中引起了惊天动地般的共鸣。全剧开篇,就将我们的视野拉向王安石的家中,便是吴氏多次的无奈劝安,王安石面对杜甫画像,仍是不由得潸然泪下,宁可彻夜不眠,也要来完成这篇激励吾党士气的《杜甫画像》。想到杜甫人格的高尚,再回顾四周环境的险恶,王安石最后发自肺腑地呼喊:愿使您起死复活而追随于您的左右!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这是多么动人心弦的呼声......作为观众,我的心在这一刻也像被狠狠地刻下了烙印一般,跟着王安石一同走进杜甫的心灵湖畔。
杨氏的含泪掩面,儿子的痛心质问,在第二幕的对话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磨”的杜甫形象。他说“我们几十年的苦,有人受了几百年,几千年......”而面对自己的茅房和家中的妻儿,那些茅草被风卷走,对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曾经的大国官吏来说,是不堪的一幕......但杜甫,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屋子,而是在这样的突发场景中不由自主先看起到了茅草:茅草被风吹卷着度过了江面,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江底。这哪里是茅草,这不也就是这一代士大夫的命运吗?被突如其来的战乱卷着各地分散,落脚在哪?是居庙堂还是浪迹江湖,不由自主,随风飘散。窘境、困境,到底对一个人来说是什么呢?在剧中,杜宗武痛心质问他:挨饿的日子真的难熬啊......小弟饿死了,我们亲眼看着;大哥饿疯了,您骂“痴儿不知父子礼”,把他赶了出去;那时我也很饿,但我不能说......您教过我要忍耐贫苦,要顾虑大局,要沉默...... 可我明明都做到了啊,为什么,为什么却还是只能沉默地看着别人离开呢......正是在这种痛心割爱的“沉默”之中,杜甫叹出了“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在惊叹演员极具冲击力的台词表达的同时,作为观众的我,视觉与听觉受到了双重震撼,更被狠狠地触动心灵最深处......
来到王安石的“梦中之境”,他与杜甫的激烈交谈之中,我们才渐渐能进一步体验杜甫“心系苍生”的永恒之志。“若这真的是梦,便做一个,让天下的庶民,都能饱食足衣的梦吧......”这是杜甫最后发出的哀叹,全剧也在此收尾。“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怒吼、是夙愿,是杜甫拿自己的厄运来做赌注,这透露出士大夫深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用“自我牺牲”,来换取民众的幸福安定。于此,杜甫的形象在演员的一言一行之中表现得更加饱满,士大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志也在表演的过程中像观众传达出来。
抛开花里胡哨的灯光展现,全剧更多以简单、柔和与平缓的灯光变换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故事,而于温和的变景之中,各位演员铿锵有力的台词转换点中,也给予观众强烈的心灵感召。“说书人”作为全剧的旁白,不仅在剧中起着承前转后的重要作用,更担任起全剧一个极为巧妙的切换人物,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更多地,我能在说书人台词的情感变换之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后来者对杜甫、对诗圣一家以及对王安石的内心碰撞,全剧也在他的介绍之中,圆满融合地完成了“王介甫梦入少陵庐”的绝美呈现。
此时此景,我似乎也御着风,循着古道,跨越千年,与在场所有人共品杜甫“诗圣”情怀——这杯千年美酒。“波澜生笔底,疾苦在民间。诗圣情怀苦,赤诚似酒酣。”空气里弥漫着这沧桑而浓烈的酒香,让我千年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