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维保受邀在博东110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 旧中国的乡土政治、法律困境与‘革命’的发生—由《李家庄的变迁》《红旗谱》《浮躁》中的杂姓人家说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胡明贵教授主持,郑少茹老师与近三十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方维保就提出了看待文学的一个新角度,即从法律层面理解文学,从法律角度看中国现代文学。由此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要作家作品,一是曾参与过乡村基层管理事务的现代作家赵树理,他的作品《李家庄的变迁》中就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了乡村法律的演变;一是六十年代作家梁斌的《红旗谱》,因作家本人担任政治职务,所以这部作品也充满了法律意识;最后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浮躁》一书。他指出,正是在这本书中发现了“杂姓人家”的概念。所谓杂姓人家,是指在乡村中与单一姓氏联合而成的大家族相对的,人数少、力量弱的特殊集体。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单一家族聚居的乡村社会不同,方教授结合安徽地区的现实,提出现在中国社会的乡村由于外来女子的嫁入或流浪汉的加入等原因,实际上是多家族杂居的乡村社会,其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力量,也就是坐地户与外来户
联系到文学作品,可以发现这三部作品中都可发现这两股力量之间的斗争。如《李家庄的变迁》中的李如珍家族与以张铁锁夫妇为代表的“外来户”、《红旗谱》中的冯氏家族与严家等。杂姓人家因为共同的外来户的历史、共同受压迫的现实,通过邻居、通婚或结义的形式主动联合为一个“家族”来反抗压迫,这构成了小说文本的主体叙事。接下来,方维保进一步指出了这些作品中隐含的法律困境,在旧有的法律体系下,世家大族与统治者相结合,将法律变成敛财的工具,利用法律的优势侵占底层人民的权益。被逼无奈之下,杂姓人家无处申诉,于是就有了讲座的第三部分,即革命的发生。方维保指出,单有革命的能量是不行的,群众还需要一个点火者和燃灯人。《李家庄的变迁》中是牺盟会的县长小常;《红旗谱》中是严江涛。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力量,在原有暴力革命的基础上来帮助群众认识到旧有法律的虚伪性,从而建立起新的法律系统。这一点也体现了新时期文学中的类家族叙事与乡土政治的新格局。
在讲座的第四、第五部分,方维保谈及了家族革命的社会化转向:从家族内部转向家族之间与新时期文学中的类家族叙事与乡土政治的新格局。他表示,《李》、《红》本质上还是一场家族叙事,只不过是将“杂姓人家”命名为一个阶级而已,这种以阶级代家族的命名方式,以后也会被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阶级论褪色以后,家族斗争叙事又实现了回归。在贾平凹《浮躁》、季宇《群山呼啸》、陈斌先《响郢》等作品中都可窥见。
最后,胡明贵进行总结发言,他对方维保教授的讲座内容表示高度赞同,并鼓励同学们学习方教授的分析方法,在进行文本细读时放宽视野,加入政治学、社会学等内容,让分析变得厚重。此外,郑少茹老师、在场学生结合作家文本提出问题,方教授一一答疑解惑。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而融洽。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