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 正文

文学院举办2023级卓越教师人才实验班“学科交叉融合”成果海报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16

近日,文学院2023级卓越教师人才实验班在博东中庭举办“学科交叉融合”成果海报展。此次展览旨在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路径,既为学生搭建了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更着力激发大家的学术创新活力,以鲜活实践为营造校园良好学风注入新动能。

2023级卓越教师人才实验班系列海报,化作学生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生动载体,将学术思考与创意表达巧妙融合。每一幅海报背后,都是学子们将教育学与心理学创新联结、跨界碰撞而形成的成果,以及数字人文视角下国际中英文教育方法的全新解读——这些作品不仅沉淀着同学们扎实的学术积累,更以鲜活形式展现出跨学科交融的独特魅力,让不同学科的思维火花在研究中绽放出别样价值。

教育学×心理学

曾佳怡《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语文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基于生活满意度和语文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良好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语文学习投入水平,并进一步发现了生活满意度和语文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关键中介作用。该研究不仅拓展了自我决定理论和个体-情境理论在语文学科的适用性,还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傅译萱《正念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正念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积极调节作用,并深入探讨了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如何作为中介因素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作用。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学习倦怠的理论框架,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翁小钧《语文教师支持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以学习投入和心理弹性为链式中介》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以创造力交互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语文教师支持对学生创造力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发现学习投入、心理弹性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学生创造力的理论框架,还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李远微《探究中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对语文学业焦虑的影响——以反刍思维和错失恐惧为中介变量》在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视角下,研究了上行社会比较对语文学业焦虑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反刍思维和错失恐惧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社交媒体上行社会比较与语文学业焦虑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业辅导提供了重要参考。

曾佳瑜《GenAI赋能中文写作教学:基于自我效能和希望的双重路径》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交叉融合视角,研究了GenAI对中文写作希望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构建“技术赋能-心理增益”路径机制,揭示了GenAI从工具性辅助转向认知协作的内在过程,为在中文写作教育中实现人机协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

余芷彤《从技术接受到学习投入:坚毅在生成式AI辅助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中介机制》旨在探讨使用生成式AI对中学生语文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并检验坚毅这一优势特质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了“使用生成式AI—坚毅品质—语文学习投入”的整合性框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检验理论模型。研究不仅与既有理论相呼应,拓展了其在人工智能教育情景下的适用性,还进一步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投入的提升机制,为生成式AI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证支持和理论基础。

钟素芳《体育锻炼对语文学习投入的影响:以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力量控制模型,探讨了体育锻炼如何通过积极心理状态例如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语文学习投入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无法直接正向预测语文学习投入: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控制分别起独立中介作用,二者还在其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品质与学业投入的相关研究形成互证。

陈思钰《AI支持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AI支持通过自我调节学习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I支持不仅直接促进学习投入,还通过提升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一发现验证了数字学习支持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积极作用,丰富了AI辅助学习的理论体系。

林馨《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情境下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学习投入的影响--AI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视角,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新兴学习情境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其学习投入。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主动性人格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还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环境对这一关系的特殊影响机制。此项研究不仅为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教育者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实践指导。

朱晓璐《GenAI使用对语文学习投入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视角,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语文学习投入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揭示了学习希望感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智能教育时代如何通过技术赋能语文学习提供了理论参考。

何炜烨《Gen AI支持下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效能: 以英语口语学习愉悦感为中介变量》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大学生在Gen AI支持下学习英语口语时的自我效能感,并深入探讨了代表性积极心理因素:学习愉悦感如何作为中介因素在这一关系中发挥显著作用。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技术接受模型的情感维度,强调了积极情绪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影响,也为致力于通过现代技术来创新性优化EFL教学法的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张若颖《教师支持对中学生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的影响——以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教师支持对中学生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自我效能如何作为中介因素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作用,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有益启示。

林炜燕《大学生生成式AI使用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学习满意度和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基于高等教育与应用心理学视角,由多领域学者协作开展,以国内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国内多所高校收集数据。核心探讨国内大学生使用生成式AI技术如何影响其英语学习自我效能,同时深入剖析学习满意度和学习动机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此研究为优化国内大学生英语学习支持策略提供了新方向,也为生成式AI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提供了实证参考。

何南萱《领悟社会支持对中学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影响——自尊、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自尊、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在这一关系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该研究为理解青少年学习倦怠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更完整的理论框架,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林思言《大学生反刍思维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探究反刍思维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深入探讨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丰富反刍思维对学业心理变量影响机制的理论认知,旨在为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强化提供对策和建议,并为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干预策略提出建议。

陈心怡《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对中考考试焦虑的影响机制——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考察生命意义感对中考考试焦虑的预测作用,并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及链式中介效应。该研究旨在拓展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为缓解青少年考试焦虑、提升心理适应能力提供实证依据与干预参考。

黄梓溪《大学生正念对学业拖延的影响——自尊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正念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自尊和自我控制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从文化视角和心理机制层面探讨了正念、自尊、自我控制、学业拖延的关系,对高校教育管理及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庄海心《中国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对语文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以自尊和勇气为中介变量》本研究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探讨自我客体化、自尊、勇气与大学生语文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客体化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静怡《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研究——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探讨了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弹性如何在这一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该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心理适应理论,还为高校心理干预、优化家庭教育、缓解青年择业焦虑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吴惠颖《情绪智力对大学生EFL交际意愿的影响:以Gen AI自主使用为中介变量》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系统探讨情绪智力如何通过技术使用行为间接影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通过数据分析,构建了“情绪智力→AI自主使用→二语交际意愿”的链式中介模型。该研究不仅丰富了WTC的理论模型,也为情绪智力与技术融合在外语教学中的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

范冰燕《自我控制对语文学业拖延的影响机制——“双减”政策背景下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双重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中学生自我控制对语文学业拖延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作为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动机—行为双路径机制,为“双减”背景下学业辅导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了实践启示。

杨玚《父亲积极教养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之关系——主动性人格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父亲积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联,并深入探讨了主动性人格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如何作为链式中介因素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作用。该研究不仅完善了职业决策困难影响机制的理论体系,还为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优化职业决策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引。

许丽娟《朋友支持对语文写作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希望的中介作用》基于教育心理学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朋友支持对中学生语文写作学习投入的积极作用,并深入分析了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希望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机制。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理论认识,也为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实践启示:教师应重视构建支持性同伴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希望,从而提升其写作学习投入水平。

戴思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自尊缺失与集体主义下的情绪中介》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青少年在集体主义与自尊缺失下产生的网络成瘾,并深入探讨了错失恐惧和孤独感如何作为中介因素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作用。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情绪-认知-行为视角下的心理影响路径,还为提升学生自尊及情绪调适能力提供了实证依据与策略参考。

2023级卓师班跨学科成果海报展获校园师生广泛关注与认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作为秉持卓越学术追求、践行创新研究理念的优质育人载体,卓师班始终在学术创新的征程中稳步前行。此次海报展不仅是其创新实践成果的集中呈现,更直观印证了跨学科交融在拓宽学术视野、催生研究新范式、提升学术研究价值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彰显了该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随着跨学科研究深化,卓师班学子将在学术舞台突破出彩,以扎实成果助力学科进步与社会发展。